入木三分 | 论敏捷与舍得思维的偶合
2021-08-10说起我与ACP®的认识,是因为我了解了PMI的协会,我经常关注网站,同时在那时候我差不多已经从法国高商毕业。我的自信心得到了恢复,在4年的摸索中,我保证了公司的盈利性,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不得不提前关闭它,但是我的第一次创业居然没有亏损,而且是在我还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我与A君谈话,也因为疫情的到来,我和他无法再见面,所以最后一次闲聊,我问了他,如果只考PMP®是否已经足够,当然,他的肯定回答并没有让我意外。
因为他是一个标准的职业经理人,没有老板的思维。换句话说,他只是一个将军,却不是一个帅才。将军的本质,是听从老帅的建议去打仗,所以他说,花老板的钱,让老板开心就行。这等于只要把项目按照主人的意愿完成就行。
而作为帅才,我知道那远远不够,因为还要考虑其他相关方的利益。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老板其实不太愿意要自己手下的员工去合作单位方去考察和出差,除非自己去,但是几乎所有的中层干部都喜欢去合作方那交流,为什么?
因为老板的思维是如果这个人不是自己,对方一定会看在自己的面子上热情款待,不敢有丝毫马虎,但因为招待照顾面子,所以其实这是一个不必要的额外支出。
大部分老板宁愿自己出差,然后自己照顾自己,尽量不给朋友添麻烦,也就是尽量减少合作伙伴的额外成本。但是中层干部通常不会这样想,因为这是一个难得代表老板个人,或者代表公司去外派,所以在过程中,无论如何要彰显老板的排面。而实际上是自己的享受,所以吃要最好,住要最舒适,反正双方都有单位报销,花多点也不出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思维的区别。所以,当我听完A君的话后,我知道他是一个标准的职业经理人。
这里要说到另外一个同学,C君,他年长我10几岁,是个集团董事长,他的公司已经是一个中国某二线城市的龙头医药集团公司。
我有幸认识他,并且因为崇拜经常和他在休息的走廊上聊天。而他对我的启发和帮助最大。他希望我去读哲学,并且提到了毛选和敏捷思维。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敏捷,毫无疑问,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一直在说辩证加上逻辑,然后又是什么辩证加上逻辑,什么点成线,线成面的架势。我直呼没理解。他说可以学学敏捷,以后慢慢悟就懂了。我一直谨记在心,所以就这样我开始学习敏捷。
我理解的敏捷,与哲学相关。它并不拘泥于软件开发行业。但我没有弄懂他说的辩证是什么?
我在想如果能组成一个作战小队,而且每个人都有极强的独立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每天都监视自己的目标,同时又能和大家讨论小组目前的状况以及个人工作完成情况,那么这不就是敏捷吗?
我希望每5到7个人有个小队长,他负责和短期目标的相关负责人长期接触,这样由点成线,由线到面,最终会有满意的答案。
诚然,这是我在阅读大约10本关于敏捷相关资料的电子书后得出的认知。敏捷的逻辑算是简单,但是敏捷哲学却不容易掌握。
我又觉得如果是辩证思维的话,那么这个小组分工肯定明确,又有每个人的特殊任务,又有充分沟通等。
无独有偶,我看了毛选,里面关于林彪介绍的一点两面三三制,我突然觉得它和敏捷的思维是一样的。
一个点,即说的是我军在面对敌方的火力优势比如重机枪压制时,那么我军的战士应该分左右两路出发,另外一个人在中间保持火力吸引,而出发的两人要从左右完成包围,最终敌人因为分散火力而疲于应付,最终失败。林彪的这个思想,挽救了很多战士的生命。所以是绝对实践的真理。
同样的,作战单位的划分,应该就是5到7人的一个班。他们这种进攻的方式就是敏捷。回来后,会继续讨论战损比,讨论行动步骤,讨论失败与反思,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就是敏捷提倡的各种会议。
敏捷还有一种就是舍得,即用最小的叠加来完成宏大的目标。
我在考完ACP®时,通过感悟,写过一篇论舍得的文章,我把它附在最后,这里不再赘述,大概就是我通过阅读这么些年对于认知的看法。
因为认知是可以提升的,我相信创业者能否成功很大取决于他的认知,换句话说,就是他的觉性。中国的文化特别复杂,有易,道,佛和儒。
它是一个混合体,不是简单就能沟通出来,所以当我在听ACP®的课的时候,其实我是在思考它相关的哲学问题。因为它真的启发了我,直接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它对我的人生肯定会有影响。
比如对于事在亲为的态度。
我以前坚信公司少不了我。还记得我以前的水店吗,整整4年,我每天都在公司,每天都在忙碌,早上7点多开门,到了晚上9点多才关门,要守店。每一个客户我都认识,而且我都作为主导者去和说服客户。4年都没休息,我在过年前1天还在工作,这样真的好累,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在低价值的勤奋。我每天忙得要死,也没有多高的收入,就像一个农民伯伯,每天含辛茹苦的从事农业劳动,可是每年也就那么点收成。
所以本质上我在体力上的勤奋来弥补脑力上的懒惰。这些繁琐能把人的精力都消耗掉了。
在读完ACP®之后,我在父亲的公司,每天早上我就工作3个小时,而一些简单的工作我都不参与,还有沟通的工作我都是早就弄好,让下属去执行就行了。所以我根本就不需要那么操劳,余下的时间,我可以玩,睡觉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以前我觉得人需要劳逸结合,实际上也是错误思想。因为一根筋老是卡在脑海里,就是玩也没法尽兴地玩,做事情也没法达到百分的精力。我现在选择玩就是玩,纯休息,等事情发生了再说。
这样坚持了靠近两年,我发现公司还是有条不紊,也并没有因为休息而导致了亏损或者问题。
相反,属下们倒是各个摩拳擦掌,因为我会在年底给他们奖励。这样去年的营业额也在一千万左右。这是敏捷带给我的,就是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其次,敏捷告诉我要放下烦恼,心外无事。
还记得我考PMP®的时候那种自卑和自负吗?我觉得我在那个年龄段纯粹浪费时间。敏捷强调快速反应。所以对于快乐,心冷静下来就好。对于悲伤,释放出去就好。有点类似阳明的“未发之中,已发之和”,如果我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内部消化掉就行,如果不能,通过途径发泄掉就可以。
所以没必要活在一种内心迷失中,心态要永远保持平和,这也是ACP®启发我的。
最后就是影响力的启示,比如基层员工可以用敏捷,那么核心团队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敏捷,我发现通常企业里面的核心高管只有5到7人,这也是敏捷的效率。
如果我把自治权和民主放在了每个敏捷小队,而只要管理他们的小队长,那么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提高我的影响力了。
因为管理在初创企业是比较麻烦的事情。我持一种观点是领导力是核心能力,管理不是。那么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就是牺牲小我,成全大家。
所以在敏捷的组织架构中,小组来分担奖励机制是不是一个公平和有效的?因为在这种组织中,每个人在每个组都能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且对于团队成败都有一定的贡献度,那么通过小组协调是不是就可以定下奖励系数,同时完成绩效考核。
这样哪怕调换成员,只有5到7人的小团队也是非常容易适应和沟通的。我觉得是ACP®给我的引领,但是我还没有做到那样规模的企业,所以这点留到以后去论证。
ACP®的备考策略,我认为它的知识架构是简单的,相对于PMP®,NPDP和PBA®来说,只要了解角色,任务以及分工,还有一些基本的工具就差不多了。
就像我说的,PBA®是一种流程的优化思维,那么ACP®就像人生的优化一样。不仅仅是软件开发行业。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软件工程师,则ACP®就是一个日常重复工作的缩影,只不过它罗列了组织逻辑。
如果你对敏捷思维感兴趣,不妨多读读有关的电子书,我觉得它是描绘了简约而不简单的为人处世的策略。它能让你放下很多东西,且对认知有很大提高。
关于临考的策略,建议多做些题目,因为什么人管什么事真得要分清楚。另外,考试的时候最好提前一天踩点,另外记得吃早饭,我就是没吃早饭低着血糖考完了试,这是给大家的一点提示。
本文作者:才聚学员谢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