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聚

首页 / NPDP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产品经理的避坑指南,少走弯路!

2025-04-08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雷区”——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以及从这些坑里爬出来的经验。互联网行业变化快,产品经理既是产品的灵魂,也是背锅最多的角色。今天就以我的真实经历和行业案例,和大家分享如何避开这些雷区,少走弯路。
 
一、不问要求埋头苦干。
 
产品新人刚入职的时候,因为经验不足,不太熟悉业务,往往一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mentor(导师)带着工作,跟着他学习,协助进行搜集相关资料,数据分析,与程序员、设计师沟通推进业务等等。
 
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在刚开始接到mentor的任务的时候,我往往习惯于风生水起,兴高采烈的跑去做,经常忘了问何时要完成这件事?做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因此吃过好几次闷亏,相信这也是很多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二、成了纯粹的传话筒
 
可能是源于对产品经理这一工作神圣不可侵犯的误解,在刚接触产品经理工作之初,急于有实际的需求来执行。当接受到其他部门的需求后,内心深处想着终于要干一出天翻地覆的大事来了。
 
于是乎,火急火燎完全不经过大脑的来直接执行,压根不去分析功能本身背后涉及的业务、逻辑、什么角色在使用等等。
 
最终,成了一个纯粹的毫无主张的会话筒。
 
三、 重功能轻逻辑
 
由于对公司核心业务缺乏认识和了解,在接受到需求时,往往侧重于需求本身对外的表现形式,比如:视觉、交互这些,但往往忽略了最为核心的需求本身-用来解决怎样的问题。
 
在这此情况下,往往把页面做得天花乱坠且内心对自己佩服的五体投地,但上线后却发现用户压根不买账。
 
四、被技术术语“唬住”
 
有一次程序员说“需要改底层架构”,我直接懵圈。老司机老张却淡定:“改架构会影响支付功能吗?能否用H5临时过渡?需要多少人力?”通过拆解问题,最终找到低成本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技术术语≠不可逾越的鸿沟。PM需掌握基础技术常识(如前后端分离、缓存机制),但更需用业务语言与技术团队沟通。记住: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不是目的。
 
五、沟远离缺乏数据驱动的决策 
 
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的产品决策,可能会导致方向错误,甚至可能导致产品的失败。利用数据进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事前要做好调研,做好数据预估;事后验证数据效果,做好数据复盘。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可衡量的量化指标!哪怕是体验类的,也得讲求NPS。如果是老板的需求呢?不是说不可以,但要把控好占比!
 
六、跨部门沟通低效
 
在金融公司工作时,开发团队为修复一个BUG,竟要辗转联系5个部门,耗时4小时。最后发现,问题源于产品经理与开发对“接口字段”定义不一致。
 
解决方案:
标准化工具:使用共享网页(如Confluence)和协作平台(如飞书),确保信息透明;
模板化沟通:需求评审会需提前提供结构化模板,明确验收标准;
明确责任人:每个需求指定“产品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避免踢皮球。
 
七、会议冗余与决策拖延
 
某团队每周开3次需求评审会,但每次都因意见分歧无果而终。最后发现,70%的讨论集中在“如何优化按钮颜色”等细节,而核心问题无人触碰。
 
建议:
会前充分准备:需求方需提前输出PRD(产品需求网页),技术方需评估可行性;
明确会议目标:每次聚焦1-2个核心议题,控制时长在1小时内;
引入“决策树”:对争议问题,按“业务价值>技术难度>开发成本”排序决策。
 
产品经理的雷区,本质是“认知盲区”与“经验不足”的叠加。但每一次踩坑,都是向高手进阶的阶梯。记住:**不要怕犯错,怕的是重复犯同样的错**。愿你在产品这条路上,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NPDP(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是由产品开发与管理协会(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PDMA)推出的全球认证考试,旨在评估从事产品开发与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新产品开发(NPD)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NPDP证书受到了国内很多企业普遍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含金量高。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要求中也明确拥有NPDP证书者优先录取。如:产品经理、产品总监、测试经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敏捷教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