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职加薪,我踩的是PMP®这块跳板
2020-10-21
学习PMP®是源于我服务的公司对于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估手段,从项目开始就做对的事情,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以对的方法来进行管控,以此来提升项目的成功概率。过去的工作方法固然有成功的经验,但对于未来的更加复杂和快速的竞争环境,谁能保证过去的成功经验仍可复制?而PMP®正好是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提升项目成功概率最好的科学工具。
PMP®源于西方国家近几十年来各种成功经验的总结,并与时俱进地进行迭代,所汇集的知识点对于我们实际工作的引导是非常明确和清晰的。最简单的例子,与我们过去传统的工作方法对比可得出,一是老外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情,而不是多任务同时开挂,而我们却喜欢一个人做多件事情,以为一身多用能得到叠加的效果,但大多情况下得到的结果都不如人意,反而专注一件事情能使结果更加符合预期。其次是项目管理重在规划,在规划过程组里的内容远远超过其他过程组。而过去我们习以为此就是开干开干,规划没讨论清楚,实施过程中设计又几番变更,最后投产了就不停地打补丁,可怎么打好像也不像,实际上这种打补丁的各种无形和有形的浪费,往往大得惊人。“重头轻尾”看上去是慢了一些,短期的绩效也反映不出来,但它却能保障项目从始至终顺利进行,而“轻头重尾”经常会造成推倒重来,还往往留下一些无法砍掉的“尾巴”。
反面的例子不在少数,正面的例子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学习。记得2018年底的时候,特斯拉宣布要在中国上海建厂,预计次年底就可以交付5000辆车给中国的消费者,而当工厂的土地各种证件办下来时已是2019年的3月份,那地方还是一片荒地,当时我在想这怎么可能完成车量交付!但特斯拉却以奇迹般的速度盖起了一座超级工厂,9月份已开始在装配线上试车,预计10月份开始量产!
对于个人而言,掌握了PMP®的管理知识,相当于是提升了自己的“含金量”,在工作中将获得更多的机遇。恰好公司有新项目上马,我获得了独立承担了公司在新能源材料市场开拓的项目机会,从商业分析、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过程管控、风险控制等全部结合了PMP®的知识进行实践,虽然项目仍在进行当中,但所输出的过程结果都比过往有了更丰富的数据和支撑点,这也使我更加自信,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另外,去年底公司组织申报广州市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补贴项目,在教育履历上面我自豪地加上通过PMP®资格认证,今年不失所望地入围了该项目。当然这不能肯定就是PMP®认证带来的,但它的确成为了我一张具有竞争力的名片。
在生活当中,可运用PMP®知识的例子无处不在,基本套路就是想干一件事情,先做规划、做预算、过程控制、收尾总结。我最近打算用上这套知识来执行新房子的装修,准备3个月内完成所有的装修工作,项目尚待开展,后期我再根据实际结果情况进行分享。
关于如何通过PMP®的考试,我主要分享两点。
一是参与考前的培训课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仙人指路。考前的培训课程我认为相当有份量,老师会分篇对《PMBOK指南》进行详细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新的知识点或矛盾点便会跳出来,这便能从思维的冲击中得到真正的提高深化。由于项目管理的系统设计和逻辑思维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里头很多条条框框和前后关系,看似眼花缭乱却又严谨有致。如果我们单纯以中式思维,去分析这些知识点时经常会觉得不可思议,结果真的会颠覆我们的想象。
记得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开火车的驾驶员,正常行驶到岔路口的时候,如果按原定计划走左岔口的话,刚好有两个人在铁轨上面,火车开过去必定被撞死无疑,如果改走右岔口的话,铁路上面没有障碍物,请问你是选择走左还是走右?当然这个例子不一定真实,但当时我第一感觉还是觉得不应该走左岔口去撞人,可答案却相反。这个例子对我冲击很大,项目的变更和风险应对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套自身的标准和流程,这与我一贯受到的教育“人要灵活”,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考前对于项目知识点的消化吸收,莫过于有个资深的老师帮你答疑解惑,从知识层面再到思维层面层层剥茧,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阅读《PMBOK指南》两遍以上,再辅以测试考卷反溯知识点。第一次读该指南时,可借助辅导书籍来解析,如《汪博士解读PMP考试》,根据汪博士的思路,把PMP®整体的知识点都通读一遍,然后进行第二轮阅读,把书中的要点,用方便于自己的方式记下来并建立起相应关系,比如用思维导图、流程图或矩阵图。在脑海中形成这些图的印象,然后进入做题的环节。在考前的15天,我基本上每天一套题,核对答案后,对于错误的再反溯回去找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化。不同的培训机构可提供丰富各异的题库,可与参加其他培训机构的同事交换试题,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模拟,就像PDCA一样,一步步吃透里面的套路。在做题和对答案的过程中,切忌生硬地去背答案,因为现实考试中,多数是情景题,比如描述一个场景,问你下一步该怎么办,而4个答案都没有错,要选最优那个。
一是参与考前的培训课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仙人指路。考前的培训课程我认为相当有份量,老师会分篇对《PMBOK指南》进行详细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新的知识点或矛盾点便会跳出来,这便能从思维的冲击中得到真正的提高深化。由于项目管理的系统设计和逻辑思维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里头很多条条框框和前后关系,看似眼花缭乱却又严谨有致。如果我们单纯以中式思维,去分析这些知识点时经常会觉得不可思议,结果真的会颠覆我们的想象。
记得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开火车的驾驶员,正常行驶到岔路口的时候,如果按原定计划走左岔口的话,刚好有两个人在铁轨上面,火车开过去必定被撞死无疑,如果改走右岔口的话,铁路上面没有障碍物,请问你是选择走左还是走右?当然这个例子不一定真实,但当时我第一感觉还是觉得不应该走左岔口去撞人,可答案却相反。这个例子对我冲击很大,项目的变更和风险应对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套自身的标准和流程,这与我一贯受到的教育“人要灵活”,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考前对于项目知识点的消化吸收,莫过于有个资深的老师帮你答疑解惑,从知识层面再到思维层面层层剥茧,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阅读《PMBOK指南》两遍以上,再辅以测试考卷反溯知识点。第一次读该指南时,可借助辅导书籍来解析,如《汪博士解读PMP考试》,根据汪博士的思路,把PMP®整体的知识点都通读一遍,然后进行第二轮阅读,把书中的要点,用方便于自己的方式记下来并建立起相应关系,比如用思维导图、流程图或矩阵图。在脑海中形成这些图的印象,然后进入做题的环节。在考前的15天,我基本上每天一套题,核对答案后,对于错误的再反溯回去找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化。不同的培训机构可提供丰富各异的题库,可与参加其他培训机构的同事交换试题,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模拟,就像PDCA一样,一步步吃透里面的套路。在做题和对答案的过程中,切忌生硬地去背答案,因为现实考试中,多数是情景题,比如描述一个场景,问你下一步该怎么办,而4个答案都没有错,要选最优那个。
作者 | 苏俊(才聚PMP201903期学员)
- 上一篇:为摆脱恐慌,我选了PMP
- 下一篇:PMP®证书对我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