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应对“35岁危机”?找准破局点是关键
2022-10-24都说互联网人35岁是一个大门槛,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是吃 " 青春饭 " 的吗?
35岁,产品经理在职场还有竞争力吗?
35岁,产品经理什么最重要?
35岁,产品经理都去哪里了?
35岁,产品经理如何过好职场"下半场"?
面对这个话题,不是让无脑卖焦虑,而是让你从整个职场看清自己。35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焦虑左右,而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一、产品经理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1."一横一纵"的规划思维
要想突破35岁的壁垒,就要拥有“一横一纵”的思维模式。
产品经理的职业选择可以切分为一横一纵,横向为“行业广度”,纵向为“专业深度”。通过终局思维,帮助你透视这两种产品经理能力拓展的路线,及早确定自己职业规划的目标。
行业广度,指经历移动时代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如电商、信息流、教育、O2O 等
专业深度,指经历行业变迁衍生出的产品领域,如用户产品、数据产品、AI 产品等
2.找到职业规划的破局点
当你面对35岁的分水岭的时候,就要试着找到职业的破局点,这样才有可能突破现状。可以试着从下面5个方面来找找破局点:
(1)关注你的起点,起点意味着某种能力壁垒
比如,你是设计师出身的产品经理,那么大概率你要围绕“设计”这项核心能力,更多聚焦在“用户端产品”领域;同时也要想办法触及更多行业,根据行业特性让产品能力迁移,帮助自己构建更底层的用户思维,在“用户产品”这个专业领域做深做透。
再比如,你是算法工程师出身的产品经理,那么大概率你要围绕“算法策略”这项核心能力,更多聚焦在“策略产品”领域,利用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将“策略”这件事情做深做透,让策略思维与业务价值充分联动。
(2)寻找有相似度的行业,相似度意味着某种规律
如果想选择跨行业另找出路,更要找到行业间的相似度;比如 2B 或 2C,C 端产品更注重体验和差异化,而 B 端产品则更注重成本和标准化,因此选择产品价值点相似的业务,有利于我们沉淀产品方法论、最终形成单点突破能力。
另一个相似度逻辑是行业的底层规律,比如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都属于“共享行业”,底层逻辑是“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核心规律是“得效率者得天下”。只有选择相似度高的行业,我们的产品能力才具备可复制性和可迁移性,同时我们在不同行业中的经验积累才可能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找到专业的连接关系,连接意味着某种系统化能力
不论我们从事哪个产品领域,本质上都在为用户价值(解决用户痛点)而服务,因此跨领域的产品经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产品价值之间的连接性,培养好宏观意识。
比如,数据产品转行策略产品,从关注数据标准化、数据资产沉淀、数据可视化;到关注数据流转的意义、数据应用对业务和用户产生的价值,从而形成数据链的系统观。
再比如,用户产品转行商业化产品,从关注用户体验到同步关注体验和投入产出比,进而构建更完整的需求价值取舍意识,同步平衡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形成产品的全局观。
(4)关注底层需求,更喜欢做什么
我们会发现擅长做专家和擅长做管理的人特质大不相同。你可以想一想,你更喜欢与人打交道、察言观色、揣摩人性,还是更喜欢研究产品、沉浸其中、找到创新点?所以要回答选专业路径还是管理路径,首先要尊重内心,问问自己更喜欢做什么。只有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驱动一个人。
(5)构建自我认知,更适合做什么
其次,还需要构建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长板和短板,构建清晰的成长目标和路径、一步步实现自己想要成为的角色。
比如,我们想要深耕管理路径,但如果缺乏基本的管理人才特质:如善于倾听、同理他人、顾全大局、关注细节……就需要通过更多途径来弥补短板,比如多看管理类的书籍、通过知识应用、搜集更多成员的反馈、刻意练习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比如,我们想要深耕专业路径,但是如果缺乏专业领域知识和专业思考力:如市场前瞻性、商业思维、用户思维、数据思维……就需要学习相关知识,从产品实践中找到真知,形成自己的产品方法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由此可见,一方面不论在专业深度和行业广度的选择上,产品经理都需要形成一定的底层思考逻辑,根据自身的特质、能力、兴趣来做选择。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最优选择”,只存在“某个时期最适合我们的选择”。另一方面不论是选择管理路径还是专业路径,都需要对自身的能力范畴和兴趣点构建清晰的认知,针对目标职业路径的各项能力要素全面提升自己。
3.职业规划的行动指南
(1)先专业深度后行业广度
先吃透某个专业领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跨行业。因为即便是相似度极高的行业,如果我们的专业功底不扎实,非但很难快速形成迁移能力,反而会让你陷入某种专业误区,做出错误的决策。
(2)避免同时跨专业、跨行业
不同的专业和行业都有“know-how”,精通并灵活应用特有的“know-how”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因此如果要选择职业变化,需要找到一个基础和锚点,比如在同一个专业下尝试跨行业,或在同一个行业下尝试跨专业,尽量避免同时跨专业、跨行业。
(3)先专业后管理
先专注专业领域、夯实专业能力,因为选择管理路径的前提,是你已经有足够坚实的专业技能积累,能将个人专业能力复制给团队,并形成团队标准化的专业能力。
(4)管理不能丢专业
很多产品负责人,一旦走上管理岗位,便无心过问产品方案,只专注于人和事;实际上这个方式只会让人越走越窄,因为行业发展太快,而管理者更好的做法是与时俱进,既要关注产品战略、也要专注产品细节,通过个人影响力构建组织向心力。
因此,无论是选择专业线还是管理线,无论是初级还是高级,最核心的还是需要具备抗打的专业实力。
部分内容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